找到相关内容38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说忍辱波罗密

    我者骂我不应嗔。何以故?我若嗔者,或夺我命。若不如者,嗔亦不应报。何以故?非畴匹故。我若报者,辱我身口。譬如有人,授毒与他,人无责者,如其自服,人则嗤笑。我亦如是,若嗔彼者,当于未来,受大苦恼,一切...修忍辱。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嗔。何以故。我若嗔者或夺我命。若不如者嗔亦不应报。何以故。非畴匹故。我若报者辱我身口。譬如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。如其自服人则嗤笑。我亦如是。若嗔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。一切...

    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译

    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419171259.html
  • 劝发菩提心(演培法师)

    好事而为名利之所夹杂,那还仅是内心的动念,没有通过身口而表现到实际的行动上,自亦未能完成善事的功德。现在说的“虽有善法,复为罪业之所染污”,是约已经通过身口而完成善法功德说。当知此中所说的善法,包括五戒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301401689.html
  • 出家功德比山高比海深、比虚空更广

    根本戒中的第五条,即已在淫戒上就规定得比较严格。   从解脱方面而言,要获得小乘罗汉果,必须先具有比丘(尼)的戒体,因为只有比丘(尼)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恶业,而沙弥(尼)戒、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恶业。如果不受持比丘(尼)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,则其见解已与外道拔无因果的见解相同了。   如果发心出家受比丘(尼)戒的人越来越少,则佛法中的诵戒、羯磨等法事可能无法相继,佛法就会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出家|入佛|功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008278155.html
  • 信念与皈依

    错道。原始乘以出离心为主,所依是别解脱戒:在家居士众要守五戒,出家众则有沙弥十戒,正学女六法、比丘二百五十条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、重在身口二门。大乘与密乘发菩提心、四无量心,持菩萨戒,守四弘誓愿。大乘戒律,以心为主,十重四十八轻,无论在家出家,发大乘长远心者皆当受持。身口二门为利他故,可以方便开许。心则不能有丝毫损他之念。别解脱戒之受持,尽形寿;菩萨戒是直至成佛、尽未来世,当所受持,不以一生一世...

    黎日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973554.html
  • 以“无上供”供养诸佛之利益

    ,供水则恶病全消,供果则富乐尊荣,供珠则身钦洁贵,供衣则福寿绵长。   以香极香净,故供香将来身口无臭;  以花色美丽,故供花将来相貌端严;  以灯具光明,故供灯将来心眼明彻,明了诸法;  以水性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供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09260832372.html
  • 佛教泛论(十七)

    依表业而起。身表业以形色为体,口表业以声为体,所以是色法所成,从而具备表业、无表业之义,而意业非色法所成,所以没有表业、无表业之义。是故意业、身表业、身无表业、口表业、口无表业总成五业。无表业由于是身口...体。而在言及无表业时,以其系由身口而起,依身体而存在,故以之为色法之一,称为无表色,成为十一种色法的其中一种。就现今的看法而言,造业时,残留了满足不满足之感情,而这种感情不应只视为是感情,而是一种很...

    宇井伯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747086.html
  • 菩萨乘及六度

    毒质麻醉物等。  5、律仪戒:是行、住、坐、卧时,一一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,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恶法。  6、摄善法戒:菩萨克己修善,并以善法利益人群,摄受人群。  7、饶益有情戒:广修众善,利益众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4860692.html
  • 隆莲法师办学作风

    ,以戒行护持自己的身口,以定慧调柔自己的三业,以忏罪积资来圆满自己的行持。在学院学习,虽然是学生,但更是僧人,那僧人所要作的一切本份事,都不得避免。  “厚福受享,德行降落;  养生优厚,病难更多; ...

    果平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5762401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9)

    自性;不律仪以失念、不正知为自性。又有三种律仪:一别解脱律仪,即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弥戒、沙弥尼戒、优婆塞五戒和八关斋戒。二静虑生律仪,亦名定共戒,即得色界定时,其心自有防恶身口七支的功能。三道生律仪,亦名道共戒,即得无漏时,其心自有防恶身口七支的功能。戒学即是关于身、语律仪的研究,或对别解脱律仪的研究,所以戒又名波罗提木叉,此云“别别解脱”。持戒别别防身口七支过非,以渐次于诸烦恼得解脱。戒又名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5064557.html
  • 净土修行——印光法师开示

    其过而未能。此实在意地上用功,非身口动辄有过也。在家居士,日与常人酬酢,固宜刻刻提防。否则不但意业不净,即身口亦或污秽不净。欲其自他兼利,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,以存龟鉴。安士全书,实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5676454.html